小城文旅火起来 迷人的是各具特色的“别处生活”
2014届毕业生植树纪念活动。
中心主任李良荣介绍说,过去一年中,互联网格局的迅速变化,为国家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秘书长、《网络舆情》执行主编祝华新在12月21日举办的第二届传播与国家治理论坛上表示,一方面,政务微博等国家队崛起,另一方面,微信正取代微博,成为网络舆论最为集中的平台,网络舆论下沉到相对更私密的微信,如果不加重视,社会的压力就得不到有效释放。
2013年的舆论可以概括为另一种国进民退。调查系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承担的复旦大学新闻学院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中国当代社会变迁和大众传媒》子课题。就具体网络使用来看,频率最高的前三位行为是使用QQ、MSN、Skype等聊天工具、浏览新闻、使用搜索引擎。在谈及移动互联与传播秩序时,上海财经大学新闻系主任林晖、上海大学新闻系主任赵士林从新闻理论的角度进行了探讨,中国青年报总编张坤、深圳卫视《正午30分》主编孙浩元则分别从新闻实务的角度进行切入时弊。针对第三个话题,同济大学的陈立生教授、浙江传媒学院的李欣教授等高校教师,与解放日报评论部副主任王多、《新闻晨报》要闻部主任秦红、《南风窗》记者徐媛、《东方早报》记者周宽玮、中央电视台制片人庄永志、第一财经编导朱佳沅、SMG编导施喆等媒体人,分别从理论和实务层面,展开了热烈的对话与辩论。
网民平均每天花2.92小时上网。在受众-用户-公众的概念整合基础上,调查报告从媒体生态格局、手机使用习惯、媒体可信度、公众阶层意识与想象等方面,呈现出受众行为与传播效果的新特征、新变化,从而有助于人们对中国转型期媒介-受众-社会关系的理解。2013年5月,书院邀请校教务处相关老师、书院相关院系教学院长、书院专职导师,对首批学生自主申报课题进行审核,并成功立项5个课题,如《失物追踪器》、《智能家居——室内气体含量指标自动监控与调节》、《自适应耳机》等项目。
腾飞科创计划中的研究项目分为学生自主申报项目及导师指导项目两类。书院鼓励导师跨学科专业指导学生,也鼓励学生跨学科专业组建团队。根据书院学生主要分布在技术科学大类学科的特点,旨在充分利用书院平台,依托各相关院系和科研实验室资源,为学生创造更多学术体验和研究的机会,塑造腾飞书院科学精神、工程实践的特色文化。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两场交流会上,腾飞科创计划中首批成功立项的16个项目的负责同学分别就项目的进展情况进行汇报及交流,书院院长及相关导师进行点评及指导。第一类为学生自主提出研究课题,邀请导师进行指导。
2014年3月,腾飞书院将启动第二批腾飞科创计划项目的发布及立项工作,并进行首批立项项目的中期审核工作,希望这一计划作为书院特色科创项目之一,为打造书院特色文化,促进书院师生交流充分发挥作用。腾飞科创计划是腾飞书院特色科创活动之一。2013年11月29日晚及12月3日晚,腾飞书院腾飞科创计划项目交流会分别在张江校区2201教室及邯郸校区光华西辅楼106教室举行。2012年12月,在腾飞书院建设工作研讨会上,院长汪源源教授向全体导师提出了计划的初步方案并广泛征集建议,得到了书院导师的积极响应。
第二类为导师提出研究课题,学生报名参与。同时,鼓励书院导师积极提供研究课题,共9名导师提供了11个研究课题,如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张文强老师《非机构化环境下的智能机器人场景识别与理解》、软件学院戴开宇老师《三维社交网络的构建与挖掘》、材料科学系李劲老师《不锈钢腐蚀》和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崔旭高老师《InGaN太阳能电池研究》等,共吸纳近60名学生参与。计划预计贯穿学生本科阶段的四年,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分不同阶段开展,每个阶段均有相应的主要任务,同时,对于计划中涌现出的优秀项目,书院将积极推荐对接学校各类本科生科创实践项目,如登辉计划、望道计划和曦源计划等。同时,也为促进书院导师与学生的交流提供更多的平台,更充分地发挥导师在学生学习、科研和生活上的指导作用。
从最初酝酿、设计到最终实施,腾飞科创计划充分发挥了书院导师和学生的作用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为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贯彻落实我校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根据中央部署,复旦大学党委组织了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继承和弘扬复旦优良传统,进一步激发师生服务国家意识为主题的一系列活动,此次诗词吟诵会,复旦的师生们以不同的文艺形式、特别是原创的文艺作品,演绎了系列主题教育活动的主题,师生反响强烈。
复旦大学所在区及街道代表也观看了吟诵会。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
今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纪念日。新闻中心讯 12月19日晚,复旦大学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系列活动之毛泽东诗词吟诵会在复旦大学艺术教育馆举行,上海市社联主席、复旦大学原党委书记秦绍德,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袁正宏,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刘承功,复旦大学工会主席刘建中等出席活动一年多以来,中心聚焦国家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政府主管部门提供思考和决策参考,努力建设成为党和政府在传播与国家治理领域内的智库。中心主任李良荣介绍说,过去一年中,互联网格局的迅速变化,为国家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中心已有系列成果得到了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全国受众对不同媒体可信度的评价(1-10分量表)从高到低分别为:电视(7.50)、报纸(6.62)、广播(6.37)、网络(5.47)和杂志(5.39)。
2013年的舆论可以概括为另一种国进民退。在受众深度介入互联网的情况下,祝华新预计,新闻客户端将在明年成为新闻舆论场的最大看点,其中主流媒体可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探索与创新:互联网法制建设与舆论引导的圆桌会议也分设三个子话题:网络管理与体制创新、信息立法与依法治网、舆论引导与媒体改革。在讨论社交网络与社会稳定这一话题时,《中国周刊》主编朱学东、上海社科院社会学副所长李煜、上海大学新闻系书记黄建新、中山大学张志安教授、中国博客网创始人方兴东等,分别从新媒体传播、社会流动、新闻生产和新闻实务的角度进行了热议。
就具体网络使用来看,频率最高的前三位行为是使用QQ、MSN、Skype等聊天工具、浏览新闻、使用搜索引擎。从媒体接触来看,受众接触媒体频率的排序依次为:电视、互联网、报纸、广播和杂志,五类媒体的接触频率之比大致为:25:6:4:3:1(每月天数)。
调查系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承担的复旦大学新闻学院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中国当代社会变迁和大众传媒》子课题。本届论坛围绕政府如何运用传播手段来更好地治理国家的议题,汇集业界、学界智库,共话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网络信息传播秩序与国家安全。针对第三个话题,同济大学的陈立生教授、浙江传媒学院的李欣教授等高校教师,与解放日报评论部副主任王多、《新闻晨报》要闻部主任秦红、《南风窗》记者徐媛、《东方早报》记者周宽玮、中央电视台制片人庄永志、第一财经编导朱佳沅、SMG编导施喆等媒体人,分别从理论和实务层面,展开了热烈的对话与辩论。挑战与机遇:互联网技术演进与信息安全圆桌会议,分三个子话题展开讨论。
通过分省多级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课题组对覆盖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37279个样本进行了入户面访。但是,受众普遍认为国内媒体的可信度要高于海外媒体(6.66)。
制图:实习编辑:责任编辑:。从排序来看,网络已经取代报纸,成为仅次于电视的第二位媒介类型。
受众是谁,逐渐成为传播与国家治理的出发点。在讨论第一个子话题时,新华社上海分社社长陈良杰和南方日报社新媒体部主任柳剑能从媒介管理的角度表达了他们对体制创新的认识,人民日报上海分社副社长李泓冰、上海大学影视学院副院长郑涵等从新闻实务的角度进行了阐述。
复旦大学传播与国家治理研究中心成立于2012年,成功举办了主题为新媒体环境下执政能力建设的第一届传播与国家治理论坛。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原人民日报副总编辑周瑞金表示:当前中国社会矛盾凸显、社会问题多发,再加上新时期互联网和新媒体技术迅猛发展,宣传思想工作已面临与以往大为不同的社会环境和舆论环境。在谈及移动互联与传播秩序时,上海财经大学新闻系主任林晖、上海大学新闻系主任赵士林从新闻理论的角度进行了探讨,中国青年报总编张坤、深圳卫视《正午30分》主编孙浩元则分别从新闻实务的角度进行切入时弊。网民使用网络的主要动机排名前三位依次是:了解报刊、电视、电台上看不到的话题和观点、获得一些平常不容易看到的内幕信息、以及保持自己的社交圈。
在信息安全与国家战略话题上,上海社科院信息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惠志斌、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的研究院蔡翠红、汪晓风畅谈了他们对信息安全的认识,《社科报》主编段刚则从意识形态的角度剖析了信息安全的重要性,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郑亚楠、《对外传播》副主编王眉分析了对外传播领域内信息安全的现状与未来。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秘书长、《网络舆情》执行主编祝华新在12月21日举办的第二届传播与国家治理论坛上表示,一方面,政务微博等国家队崛起,另一方面,微信正取代微博,成为网络舆论最为集中的平台,网络舆论下沉到相对更私密的微信,如果不加重视,社会的压力就得不到有效释放。
网民平均每天花2.92小时上网。目前,全国新闻客户端数量已超过3万,一些客户端安装量已突破1亿。
受众对不同地域新闻,即本地新闻、国内新闻、国际新闻的可信度评价比较接近,无明显的大幅度差异,均值都在7.7左右。祝华新则强调,中国的互联网舆论出现了分层,不同受众往往会关注不同层次的话题,这也为梳理错综复杂的互联网表达提供了难度。